一、项目主题与思路
永利官网入口紧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重点难点,立足艺术类院校特色,以“艺术赋能思政创新、技术赋能育人实效、文化赋能价值引领”为核心理念,构建“平台+内容+队伍”三位一体的网络思政育人体系。通过打造“吉动网络思政平台”新媒体矩阵,将思政教育与动漫、影视等专业优势深度融合,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主流价值;依托“数智赋能”技术手段,探索AI、虚拟现实等在思政教育中的创新应用;通过网络文化节、红色主题活动等载体,激发学生主体作用,营造清朗网络空间,形成“艺术化表达、数字化传播、生活化浸润”的育人特色。
二、实施方法与过程
(一)建强平台矩阵,筑牢网络思政主阵地
打造“吉动网络思政平台”融媒体矩阵
学校于2024年1月认证“吉动网络思政平台”,下设“党建动态、吉动马院、群团建设、吉青先锋”四大模块,通过“时政热点、思政微课、经典论述、实践育人”等维度宣传思想政治教育成果。平台采用“四部一院+一中心”组织架构,整合全校优质网络思政资源,推出图文、资讯、视频等内容360余篇,累计阅读量超万次。同时,与校内外新媒体平台(如微信公众号、抖音、视频号)实现资源置换与互通,构建“党建+思政+云端”的多媒体矩阵,覆盖粉丝超10万,单条短视频最高浏览量达7万人次,形成“全方位、多层次、广覆盖”的传播格局。
为进一步增强平台的互动性和参与感,平台还定期开展线上互动活动,如“思政知识挑战赛”,设置丰富的奖品,吸引学生积极参与。学生可以通过答题的方式,巩固思政知识,同时也能在参与过程中感受到思政学习的乐趣。这种互动形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平台的关注度和粘性,让思政教育真正融入学生的日常网络生活。
强化线下线上协同传播
利用食堂、寝室、教学楼等公共区域宣传栏、广播、电视同步推送思政内容,实现“思想政治教育时时在身边,事事引领在前”。例如,在“吉青先锋”专栏发起“学先进 赶先进”网络思政引领“马拉松”,通过学生榜样的成长故事,激发同辈群体的学习动力。此外,学校还在校园内设置了多个思政文化角,展示优秀学生作品、思政名言警句等,营造出浓厚的思政文化氛围。学生在校园中行走、学习、生活,随时随地都能受到思政文化的熏陶,让思政教育从线上延伸到线下,形成全方位的育人环境。
(二)深耕内容创作,以艺术语言讲好思政故事
将专业优势转化为思政育人动能
依托动画、影视、设计等专业特色,鼓励学生将思政主题融入作品创作。在第七届吉林省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中,学校10部作品获奖(一等奖4项),其中动漫作品《锦上花》《大山里的星星》、公益广告《毒舞》等将传统文化、社会议题与艺术表达结合,既展现专业实力,又传递正能量。电影学院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毕业展“国魂”中,学生作品《淞沪会战时期街道场景模型》通过影视美术还原历史场景,以立体叙事传递家国情怀,实现“作品育人”成效。
学校还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思政主题作品进行指导和点评,举办作品创作分享会。在分享会上,学生们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,讲述创作思路和心得,教师则从专业和思政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指导。这种交流互动的方式,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作水平,也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思政主题,将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起来。
创新红色教育与艺术实践融合路径
设计与产品学院学习筑梦社团开展“听红色音符,答历史坐标”主题活动,将《十送红军》等红色旋律与党史知识问答结合,通过“音乐+知识”的艺术化形式,让学生在互动中重温党的奋斗历程,感悟“自尊自强、创新创造”的吉动精神。此类活动累计举办12场,参与学生超800人次,相关视频在抖音平台获赞超10万次。此外,学校还组织学生前往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实地参观和创作采风,让学生亲身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。学生们在红色基地中,用画笔、相机等记录下所见所闻,创作了大量富有感染力的红色主题作品,这些作品又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,进一步扩大了红色文化的影响力。
(三)数智赋能育人,探索技术驱动的思政创新
AI技术助力思政内容创作
学校教师刘卓主持《人工智能时代下东北民俗文化在动画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》课题,探索将AI技术与东北民俗文化融入动画教学。例如,利用AI算法生成传统皮影戏角色动画,学生通过手势控制实现动态互动,既传承非遗文化,又增强思政教育的趣味性。该项目入选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项目,相关成果在“互联网+”大赛中获奖。
为了让更多学生接触和运用AI技术进行思政内容创作,学校开设了AI思政创作工作坊,邀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。学生们在工作坊中学习AI技术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方法,然后结合思政主题进行创作实践。通过这种方式,学生们不仅掌握了新的技术手段,还能将思政教育与前沿科技相结合,创作出更具时代感和创新性的作品。
构建数智化思政教学服务体系
借鉴“数字思政项目”经验,学校升级校内信息平台模块,构建跨机构网络协同办公模式,实现信息发布“三校三审”制度;开发学生行为数据分析工具,对学业、心理等状态实时监测预警,为思政教育精准施策提供数据支撑。例如,通过分析学生网络行为数据,针对性推送“思政微课”,覆盖学生1.2万人次。同时,学校还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学生的思政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,生成个性化的学习报告,为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依据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,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,提高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。
(四)培育队伍与文化,夯实育人基础
建设专业化网络思政工作队伍
组建由师生党员、学生骨干组成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,涵盖新闻通讯员、网络评论员、舆情工作者、网络文明志愿者“四支队伍”。邀请人民日报高级记者、微博大学训练营讲师等开展培训,提升队伍的政治素养与信息化能力。此外,学校还建立了网络思政工作队伍的考核和激励机制,对表现优秀的成员进行表彰和奖励,激发队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。通过专业化的队伍建设,确保网络思政工作的高效开展和优质内容的持续产出。
营造清朗网络空间与文明教育氛围
设计学院开展“网为我用、文明先行”主题教育,通过案例巡展、主题讨论、制度规范等形式,引导学生理性对待网络信息。例如,搜集网络安全案例进行警示教育,组织“什么是网络文明”讨论活动,覆盖班级32个、学生1200余人,使文明上网理念深入人心。学校还制定了《永利官网入口网络文明公约》,明确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,并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和推广。同时,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管和治理,及时清理不良信息,为学生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。
三、主要成效和经验
(一)育人成效显著
平台影响力提升:“吉动网络思政平台”获评国家级“优质思政内容建设”培育项目(全国75个高校账号之一);学校官方抖音平台粉丝5.5万,年度总浏览量1200万,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7万,思政内容占比超60%。
学生作品获奖丰硕:在省级以上网络文化节、思政作品评选中获奖30余项,其中《毒舞》等作品被国家图书馆典藏;学生创作的红色主题动画《寸土丹心》全网播放量超500万次,入选“学习强国”平台。
学生思想引领成效突出:通过“吉青先锋”等专栏,挖掘学生榜样120余人,形成“学先进、赶先进”的良好氛围;红色主题活动参与率从2023年的65%提升至2025年的92%。
(二)经验总结
坚持“艺术+思政”双轮驱动:依托艺术类院校专业优势,将思政教育融入动漫、影视等创作实践,让主流价值以“美”的形式浸润学生心灵。
强化“技术+内容”深度融合:利用AI、大数据等技术赋能思政内容生产与传播,提升教育的精准性与吸引力。
注重“平台+队伍+文化”协同发力:通过平台矩阵扩大传播力,通过队伍建设提升执行力,通过文化培育增强凝聚力,构建闭环式网络思政育人生态。
四、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的计划
深化数智赋能的广度与深度:探索虚拟现实(VR)思政课、AI生成式思政内容等新形式,开发“吉动思政数字人”IP,增强互动性与代入感。
加强校地协同与产业联动:与吉林省文旅厅、动画企业合作,将思政主题融入地方文化IP创作,推动《长白山记》等作品的产业化转化,扩大育人辐射面。
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:将网络育人成果纳入教师科研统计、职称评审体系,设立“网络思政创作基金”,激励师生创作更多优质作品。
永利官网入口以“艺术为桥、技术为翼”,将网络思政工作与办学特色深度融合,既守正又创新,为艺术类高校开展网络育人提供了可借鉴的“吉动方案”。未来,学校将继续深化“三全育人”格局,优化“五育并举”体系,让网络思政教育真正“活起来”“火起来”,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吉动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