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宿舍,大学生们指尖划过屏幕的瞬间,便已置身于一个连接校园与世界的网络场域。从课堂讨论群里的观点碰撞,到社交平台上的价值表达,青年群体既是网络内容的“消费者”,更是网络生态的“塑造者”。在强国建设的时代坐标下,“争做校园好网民”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,而是新一代青年以数字素养为笔、以责任担当为墨,在虚拟空间书写青春担当的“必修课”。
一、祛“浊”:在信息洪流中锚定理性坐标
网络空间的“信息迷雾”,是青年网民面临的第一道考验。从被断章取义的校园新闻引发的无端揣测,到打着“科普”旗号传播的伪科学内容,碎片化信息往往容易裹挟情绪,模糊真相边界。某高校曾因一条“食堂食品安全问题”的不实视频引发热议,短短两小时内转发量破万,最终经校方核查为校外人员恶意剪辑,但已对学校声誉造成负面影响。
这警示我们:校园好网民首先要做“理性过滤器”。一方面,要主动学习信息验证方法,通过交叉比对权威信源、识别信息发布主体资质,避免成为虚假信息的“传声筒”;另一方面,要培养“延迟判断”意识,不被标题党煽动情绪,不盲目跟风评论,让理性思考代替冲动发声。唯有如此,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守住认知底线,为校园网络空间“去芜存菁”。
二、扬“清”:用文明表达构筑精神家园
网络的匿名性往往容易滋生“语言暴力”,而校园作为思想碰撞的前沿阵地,更需要清朗的表达环境。曾有高校学生因在学术论坛上发表不同观点,遭到匿名用户的人身攻击,不仅挫伤了学术交流的积极性,更破坏了校园网络的友善氛围。这恰恰说明:网络空间的“言语自由”不等于“言论无界”,文明发声是校园好网民的基本素养。
文明表达,要守住“尊重边界”。尊重他人的学术观点、生活选择和人格尊严,不滥用“梗文化”进行人身攻击,不泄露同学隐私,让网络交流回归“就事论事”的理性轨道。文明表达,更要传递“正向价值”。在校园社群分享专业学习心得、志愿服务故事、创新创业经历,用真实的体验代替空洞的说教,用温暖的文字消解网络戾气。当每一位青年都能以“言有物、言有格”为准则,校园网络自然会成为滋养精神成长的“沃土”。
三、聚“能”:将网络活力转化为强国动能
新时代的校园好网民,不仅要“守底线”“扬正气”,更要“善作为”,让网络成为赋能成长、服务社会的“利器”。某理工科高校学生团队利用短视频平台开设“科普小课堂”,用生动有趣的实验讲解专业知识,单条视频播放量超百万,既普及了科学常识,又展现了大学生的专业素养;多所高校的青年志愿者通过线上平台搭建“助农桥梁”,帮助乡村农户推广特色农产品,将网络流量转化为乡村振兴的“实在量”。
这些实践印证了:青年的网络正能量,从来不是孤立的“点赞”与“转发”,而是“线上发声”与“线下行动”的同频共振。作为新时代大学生,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参与学术研讨、开展社会调研,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对接;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记录时代发展、讲述中国故事,让世界看到可信、可爱、可敬的中国形象。当青年的创造力、行动力与网络的传播力、影响力相结合,便能汇聚成推动强国建设的磅礴力量。
从宿舍的书桌前到广阔的社会舞台,青年的指尖连接着网络空间的未来,更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希望。做校园好网民,说到底是一场“向内修心、向外践行”的成长修行——修的是明辨是非的理性之心、尊重他人的友善之心、服务社会的责任之心,行的是抵制低俗的坚守、传播文明的担当、赋能强国的实干。当千万青年都能做到指尖有尺、心中有光,网络空间定能清风徐来,青春力量定能在强国新征程上绽放异彩。